近日讀書,有幾篇小故事,引人深思。
第一則是關于四個人的故事,他們的名字叫:每個人、一些人、任何人和沒有人。
有一件重要的工作要做,每個人相信一些人會去做,任何人也可以做。但沒有人做。一些人對此很生氣,因為那是每個人應作的工作。每個人認為,任何人也可以做,但沒有人意識到每個人都不愿意做。結果是每個人都責怪一些人,實際上當時沒有人責怪任何人。
還有一篇是陳鴻橋寫的關于一道數學題的文章,題目叫《90%的玄機》。數學題是這樣的:90%×90%×90%×90%×90%=?結果是59%。
文章中說:從小到大,各種考試的等級我們是知道的,60分是及格線,100分是滿分,但比較難,而90分則是一個可以引以為豪的分數。他把這道數字等級引申到工作中:“把工作做到60%太危險,會被公司炒魷魚;做到100%太辛苦,也不太現實;把工作做到90%就很不錯了。” “很不錯”的90分最終帶來的結果可能是59分——一個不及格的分數。
還有一個是劉大鐘講的“不可嘲笑的跑步計劃”的故事。跑步計劃是這樣制定的:第一個月,跑完家屬樓到學校的1000米;第二個月,跑完1050米;第三個月,跑完1100米……第二年,跑完家屬樓到火車站的5000米……一個月多跑50米,這是懶惰者為自己制定的一張長跑妥協書?
文章最后揭開了謎底:這是一個14歲、先天性殘疾(單腿)并伴有癲癇病的男孩制定的長跑計劃。
6年后,這個男孩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奪得金牌。在單腿獨立回答記者提問時,他說:“每次跑步時,我都對自己說‘讓我跑完這段路’。”
我比較愚鈍,在看《四個人的故事》時,念著繞嘴,看著迷糊,倒騰了半天,才明白這四個人只不過是你、我、他及她了。
90%×90%×90%×90%×90%= 59%,這個簡單的等式數學之外的意義就是過程控制效應——工作過程都是由一個個細微的環節串聯而成的,各個環節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乘法為基準最終產生結果,而不是百分比的簡單疊加。它最大的實際寓意在于執行過程不能打折。
每月增加50米,一天增加不到2米。2米的距離,對于健全人來說,不過是吸口氣、眨次眼的事,但對于殘疾的小男孩,那就是他的人生目標。
三個故事,結局可能是一敗涂地,也可能是冠軍的獎臺。就看我們有沒有信心與毅力大聲說:“讓我跑完這段路。”